開元通寶歷史意義
網(wǎng)友
2024-10-28 22:04:50
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。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”,開元通寶開創(chuàng)了中國鑄幣的新紀元之后成為近1300年的鑄幣標準,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,在錢幣發(fā)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也是從此,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(fā)展為通寶幣制,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準,沿襲近1300年,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。開元通寶錢的鑄行,對我國的衡量法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,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。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,原來實行的銖、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。在錢文書體方面,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。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,先秦為篆,秦至隋多為小篆,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、楷為主。唐代流通的開元通寶都是銅質(zhì)小平錢,價值穩(wěn)定。偶有大錢或者金、銀鑄造的開元通寶,只是用作開爐紀念或?qū)m廷賞賜,不在市面上流通。今天,人們最常見到的開元通寶,是唐代中期的星月開元,其中有一種在背面飾有月痕。坊間相傳,這是當年楊貴妃在蠟模上留下的指甲印。開元通寶歷史地位分析1、唐代以前的錢幣,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,如刀幣、五銖錢等,而自開元錢后,改稱寶”、元寶”、通寶”等。2、在錢幣鑄造的形制和重量上,開元錢成為唐代以后各代銅錢的標準。3、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(shù),多以面文標出重量,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,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,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(chǎn)生,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(jié)束。錢幣的實際重量也不再以甾、銖計量,而以兩、錢、分、厘十進位法計量。開元通寶錢,徑八分(約2.4厘米),重二銖四絲(約4克)為一錢,每十文重一兩,一千文重六斤四兩。起用這種新衡制,換算便利,適合商品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需要。溫馨提示:錢幣收藏是一種文化傳承,收藏不僅是一種興趣,更是對文化的一種保護。熱愛收藏的藏友歡迎加入錢幣收藏交流,為大家提供交流、鑒定、回收、估價服務。實時行情變化一手資訊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