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元面值人民幣屬于第二套人民幣中的一種,也是較早一套3元面值人民幣。該套錢幣由我國委托前蘇聯(lián)印刷,采用了防偽技術(shù)。其后,由于中蘇關(guān)系惡化,為防止“真版**”令我國金融秩序受到“擾亂”,中國人民銀行于1964年4月15日起限期一個月收回。1964年5月15日,3元人民幣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。
正所謂“物以稀為貴”,對于存世量很少的1953年3元人民幣,其保值增值的機會非常大,所以1953年3元人民幣價格先不看新舊情況,稍微新一點的其市面價格都有4萬多了。雖然如今1953年3元人民幣價格非??捎^,但往往會有些不法分子利用***者迫切想得到1953年3元人民幣,就魚目混珠,市場上贗品也越來越多了。所以,***者就得擦亮你們雪亮的眼睛了,因為除了品相導(dǎo)致的1953年3元人民幣價格差異外,真品與否也是影響價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,特別是有些品相全新,但價格低得離譜的,這時***者就得好好辨認(rèn)一下該紙幣的真?zhèn)瘟恕?/p>
1953年3元人民幣存世量很少更是讓收藏家認(rèn)定了其收藏價值,相信其價格下跌的可能性極小,于是大家都放心的收藏了。但是,不得不提醒***者們:任何***都是有風(fēng)險的,更何況錢幣市場具有泡沫性。
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紙幣曾有人說是**,雖然這種面值紙幣很奇怪,不過它是真實存在的,它是我國歷史上較早一枚面額三元的紙幣,那么為什么會采用面值3元人民幣呢?
時間緊迫,印鈔能力不足
印鈔廠生產(chǎn)能力有所不足導(dǎo)致的。當(dāng)時我國印刷技術(shù)還很落后,對大面額鈔票采用的復(fù)雜凹版對印技術(shù)和水印造紙技術(shù)的掌握都不過關(guān),所以二版幣中的大面額鈔票要委托蘇方代為印刷,其余小面額紙幣的鈔票紙,也大多要靠蘇方提供。
第二套人民幣起初設(shè)計的最大面額鈔票是100元,后來為了預(yù)防逃到臺灣的***大批量造假,把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(這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也就大大增加了)。在貨幣總需求量確定的條件下,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,即使是蘇方大型印鈔廠的生產(chǎn)能力,要想在一年多時間里完成這樣大批量的生產(chǎn),也是十分困難的。如果再沒有"三元"的面額,一元、二元紙幣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,印刷任務(wù)就更難以完成了,所以經(jīng)過與蘇方的技術(shù)性商討,我國最終確定了模仿盧布的1、2、3、5、10元的面額劃分。